首頁 / 最新訊息 / 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展期: 2020-10-17 ~ 2021-02-28
開幕: 2020-10-17 18:30-PM
展場: 國美館102-108展覽室、大廳、水牛廳、美術街、戶外廣場、衛星展區及「平行展」

國立臺灣美術館自2008年開辦「台灣美術雙年展」,迄今已邁入第七屆,為與具國際特性的台北雙年展做出定位區隔,台雙展一直聚焦於臺灣當代藝術之梳理,以本土的、在地的觀點反思及回應全球化情境下的當代藝術語境。在策展機制上,從最初主題式展覽,爾後發展成普查臺灣當代藝術生態的展覽型態,2016年又再度回到主題策展,並藉由與館外策展人合作的雙策展人制,以突破國家展演機制的框架,發展出一種更靈活、廣闊的展演型態與論述視野。本屆台雙展更進一步邀請藝術家姚瑞中擔任策展人,期望藉由其在創作、策展、評論、著述等多面向豐沛的藝術動能,長期關注臺灣當代藝術的前沿發展,以及結合場所與歷史反思的創作型態,將策展作為一種創作行為或方法,與參展藝術家展開更密切的對話關係,為本次台雙展開拓出新的藝術經驗與策展模式。 在後疫情時代,本屆台雙展以「禽獸不如」(Subzoology)這個看似挑釁性的命題,去關注與回應科學、藝術與哲學界對於人與動物之間關係的國際性議題。策展人藉由佛學「六道輪迴」之「畜生道」為切入點,反思人作為一種動物其身上的動物性,並藉以探究「人類動物」與「非人類動物」的差異,以回應長期以來有關人與動物之間二分與相似關係的議題討論;同時,面對當今動物與人之間病毒的傳播與變異已溢出原先物種的樣態,甚至達到人畜共生或人獸同源的現實情境,人類再度深刻體認到自身作為地球上的一個物種,如何與其他物種共存的危機與可能性。當觀眾遊走在猶如動物園的展覽空間時,當可藉由藝術家所構築各式各樣的物種生態,反思人類對自然生物的長期宰制,以不同角度呼應並延展近年來全球雙年展聚焦於「人類世」的生態環境議題。 本次台雙展共邀請49位(組)具臺灣經驗的藝術家參與展出,規模擴大突破以往,以視覺藝術、聲音藝術、現場行為等多樣化的展演形式,以及新世代藝術家的創作主題,開啟觀眾對當代藝術與社會議題的多重想像與討論。此外,展演場域亦由本館延伸至臺中近郊—臺中市海洋生態館、大安媽祖文化園區,更首度在台雙展中與中部地區之外空間合作推出「衛星展」(臺北非常廟藝文空間)、「平行展」(臺北水谷藝術、新北酸屋、臺南節點藝術空間、高雄河南8號),以國美館為核心,串連全臺各地藝術行動與實踐,試圖以新的策展型態,讓藝術走出美術館,大幅延展台雙展的跨域視角,以落實臺灣在地藝術的發展。 第一品 獻祭與救贖 自無始劫以來,地球上各類生命型態遭逢千百億劫,古生物五次大滅絕後又進化出新物種,因無以名狀之神秘力量使然,舉凡各種人類無能為力面對的自然災害(地震、暴雨、野火、颱風、火山、隕石等)、蝗災乃至天有異象(日蝕、月蝕、彗星等),凡原始部落皆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力之薩滿、巫師或祭司,因掌握神秘能力地位崇高,當權者往往經由自然崇拜或巫覡宗教儀式,舉辦活人、禽獸獻祭予蒼天、靈界、神明以得救贖,洗清背負之罪孽,然而屠殺生靈真能換取人類與自然之間短暫和諧嗎?這些無罪的獻祭品與獻祭者同樣生機勃發,屠殺無辜生命並無法證明獻祭者能擺脫厄運獲得上天垂憐,有情眾生並非「贖罪卷」,相反地,罪人卑微地以鮮血奉獻至高無上的神靈乃至鬼怪,憑添殺生罪孽,也顯露敬畏惡靈之無情、感恩天神容許代罪羔羊之惻隱心,近代文明社會遂有以非生命替代品獻之。須知任何生命終將一死,成、住、壞、空是所有物質必經之途,死亡雖平等一切眾生,也創造出各式永垂不朽的「神靈」。事實上,凡有求於那不可名狀之「祂」者,若以物質乃至於生命交換現世利益,是無法面對自我被貪、嗔、痴、慢、疑種種妄見所纏繞黏著的真心,更不可能藉由殺生換取心靈救贖乃至天神寬恕。唯有勇猛精進面對內心種種妄想執著,日夜深省一切相皆是虛妄,放下獻祭與救贖心態,方能照見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解脫之道,出離永劫輪迴之宿命。 林 鉅 吳其育 紀凱淵 張徐展 陳建泯 Meuko! Meuko! & NAXS Corp.涅所開發(衛星展) 第二品 生物經貿潛史 地球生物總數若量化為一百,目前七十七億人類只佔百分之零點零一,古代謀生主要為漁撈捕獵技術,農耕產業尚未發達時,世界生態尚維持著平衡生滅狀態。隨著人類大量繁衍、工具不斷日新月異,原本橫跨歐亞的陸上強權隨著大航海時代而沒落,取而代之的海上強權,加速了對所有弱小國家與部族的無情殖民統治,掠奪大量戰利品與販賣奴隸,當然還有數不盡、免費的各式生物豐富了王公貴族的口腹之慾。巨賈富商、名流豪門結合政治勢力建立的一些「XX公司」集團,透過海上絲路左右著各方貿易勢力,大量開發土地、爭奪森林資源與漁場,代價是造成百分之八十三物種的滅絕。檯面上的經濟作物透過現代化生產線、機器化冷凍倉儲保鮮、未開發國家勞動者前往開發中或已開發國中擔任低階勞工,展開了層層剝削的「掠奪式資本主義」模式。檯面上合法動物交易看似平淡無奇,檯面下實則暗潮洶湧,暗盤交易、賄賂走私、濫捕牟利禽獸等不如者大有人在。網路時代更創造了虛擬貨幣,資方聯手哄抬屢見不鮮,利益所趨、生靈塗炭在所不惜。具備經濟利益的生物被圈養宰殺以保不致滅絕,所有羽毛、油脂、內臟、皮肉、角牙等,凡奇珍異獸皆為珍貴藥材,又有誰聽過其哀怨悲歌呢?那些被政治化的動物、被符號化的禽獸,被大量山林開發而滅絕的生態,這些有情眾生化為含冤待報的魑魅魍魎,凝聚業力一旦爆發,將不再是動漫中的可愛動物,將以非有想非無想的類生物形態反撲,甚至在真空數位網路也存乎「內容農場」及「暗網」,匿名者們在此無菌之地創造了另類病毒,擄獲脆弱心靈並鞏固人類自古以來的黑暗之心啊! 許家維 盧昱瑞 朱駿騰 羅晟文 張 欣 李亦凡 羅智信 莊培鑫 鄭先喻 第三品 無名戰爭肖像 無論是古代部落之間的石棍混戰、中世紀城邦間的兵刃圍城之戰乃至於近現代國家之間的核武遠距作戰,人類歷史基本上就是一部殘酷鬥爭史,而外交或軍事上的爾虞我詐、無所不用其極、慘絕人寰之手段皆以取勝為首要,一將功成萬骨枯了的亡靈起碼還可載入史冊,將帥無能導致全軍覆沒只能屍骨無存化為無名鬼魂無從計數。無論是雄據一方霸主、成王敗寇之英雄,皆以無數血淚登上權力高峰,從無例外。失敗者往往乏人撰史,被殲滅者忙著投胎,同情者就算真有膽識,在勝利者抹去一切為求統治合法性所編織的謊言之下,撰寫那些無名「英雄」、那些根本不是人的「英雄」,又該以何種面貌見容於後世史冊呢?放眼歷史,人類利用猛禽野獸作戰並不少見,巨如大象、微似細菌,只要能贏,友情、道德、義氣、君臣皆放二旁,唯有「勝」字擺中間,古代如此,近現代也不遑多讓。回顧兩次世界大戰,能與無線發報機相提並論者唯軍鴿也,傳遞軍令與密碼皆神出鬼沒、駕輕就熟,其功效比起其他傳遞訊息利器毫不遜色,甚至是決定戰鬥勝敗之關鍵。而嗅覺強大的獵犬偵蒐能力,同樣在戰場無往不利,偵蒐敵人蹤跡、警戒、暗殺尤為首選。動物強大天賦自古以來便是各部族圖騰符號,現代化部隊也慣常使用禽獸作為番號標誌,無論是海中蛟龍二棲特種部隊,或是充滿神秘色彩的間諜/地下情報員,虎豹獅狼狐蝠鷹鯊蠍蛇等,凡能致人於死地者方有資格被採用。投降戰俘只能是聽話的狗、待宰羔羊,集中營不存在人道,只剩宰制、控管、監視與死亡為伴,而剝削剩餘勞動價值成為血統不純正之外唯一存活標準,馴化成為所有奴隸必經之途。 李立中 區秀詒 歐靜雲 吳權倫 第四品 實驗室/手術室/標本室 造成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不是永無止盡的戰爭,而是數不清的瘟疫與面對黑死病束手無策乾脆推給神明的「天譴」,經過漫長知識累積與死神搏鬥,實驗室逐漸成為人類研究並對抗各式各樣病毒、傳染病、癌症的希望之鑰,透過紫外線或其他輻射殺菌的生化實驗室、無菌室、病理實驗室所進行的不同物種臨床實驗,研發各類藥物抑止潛伏人體各種威脅病灶的擴張,多少生物在實驗室一命嗚呼,一粒微不足道的藥物,成功研發背後可能是許多生物慘痛犧牲的代價,如同由古代生物屍骸經年累月煉就的石油一般,人類文明本是踩著由無數生物屍骨構築的基石成長,甚至在科技昌明的當代,生物基因改良取代了上帝旨意,同性繁殖乃至於自體繁衍已不再是神話,複製任何器官乃至精密機器人也指日可待。沒有不見血的手術室,就如同沒有不見水的廚房,手術切割、縫合、移植等,外科大夫自豪地修補了衰敗肉身,但人類貪婪本質似乎跟癌細胞一樣,嗜血依舊,再多手術刀仍斬不盡慾念生起的三千煩惱絲。而奠基於博物館學的標本室所陳列之物盡是屍骸,作為億萬精選而被賜死之取樣,標籤上冷冰分類的代號只不過是一串數字,福馬林浸泡的軀體在玻璃罐中永垂不朽。首件明文規定的動物保護法成立不足二百年(一八二二年誕生於倫敦),動物安樂死至今仍充滿爭議,生物病毒跟電腦病毒不斷變異升級,一個讓人類快速傳染猝死率激增,一個癱瘓螢光幕內的慾望幻象世界,永無止盡的垃圾黑洞成為病原溫床,累積起來比臺灣島還大的海漂物填滿了許多海洋生物的胃,鯨魚不再快樂噴水映射一道彩虹,爆裂在炙熱海灘上瀰漫無以倫比的惡臭沼氣,比之無恥政客嘴臭的晦氣尚嫌不足矣! 顧廣毅(衛星展) 宮保睿(衛星展) 魏 澤 陳懋璋 彭奕軒 張辰申 杜韻飛 陳聖文 第五品 節慶/沙洲/綠覆率 世上節慶繁多,雖已進入二十一世紀科技昌明時代,但以虐殺生物為名的慶典在維護傳統文化考量下並未消失,亞洲以十二生肖為主的燈節倒是相對溫和,臺灣傳統節慶以農曆更迭年復一年,奠基於宮廟多元神明的祭典繁多,以往在廟埕舉辦的燈會、戲曲、陣頭等已被廣場、流行音樂、明星等所取代,萬頭攢動爭相目睹巨大年獸在燈光璀璨中倒數點燈,政治人物輪番站台祈福說吉祥話,縣市年年編列大筆預算輪流舉辦,風光熱鬧輸人不輸陣衝人氣為首要目標,然而熱鬧迎春燈意義到底為何?百年來似未見善知識論辯,更不必提臺灣許多海岸沉陷嚴重,濕地破壞慘不忍睹,海岸水泥化的堤防、消波塊與水泥化的河川治理思維,讓原本富彈性自行吸收過剩水份的山林枯萎、海沙掏空、土石橫流。城市化現象造成城鄉差距擴大,而城市擴張代價是空屋多、空汙高與空間狹之「三空」,政府規定的「綠覆率」基本上就是為了解決這「三空」而設立。「綠覆率」是建築基地綠化程度指標之一,指基地範圍內所有綠色植被覆蓋面積與基地面積的法定百分比(每座城市法規依發展異同而有高低),美其名是提升都市自然生態涵養與保育,因此廣興公園提升綠化程度,這些聊勝於無、號稱會呼吸的公園往往有著千篇一律的兒童遊樂設施,窮鄉僻壤、烏漆抹黑公園內的水泥動物還顯得人性化些。事實上,舉凡公有設施,多是為了提升區域房市行情、穩定土地增值稅或吸引首購房貸族,以減少營建商空屋稅壓力而規劃興建,君不見城市燈火通明看似一片繁華,實則賣壓沈重、海市蜃樓居多矣! 廖健行 楊順發 彭一航 第六品 獸倣者/獸形人 「獸倣者」在此指的是模仿動物與生俱來超凡能力之人,以其特有能力轉化為容易識別的符號,建構高識別度的「部族/城邦/國家/企業」形象,藉由層層削弱其野蠻性,塑造尊貴、高超、凝聚之力,而企業也熱衷包裝動物可愛、清新、愛憐的人獸合體形象,粉嫩色彩、比例誇張、嗲聲傻氣等,被擬人化的生物進一步挾其天賦異稟,在虛擬世界扮演起拯救人類乃至於化解地球浩劫的英雄,皆利於產生消費認同感與情感投射而發大財。事實上,這些被挪用的動物形象從來就乏人在乎其真實感受,採訪語言不通的「受訪者」乍聽之下荒誕不經,然而無法對話並非藉口,溝通方式眾多,通過觀察行為、圈養機制、解剖肉身等,雖無法明瞭透徹,但略解二三心意並非難事,端視有心與否。被迫沈默、消音主因是人類缺乏「同體大悲」之慈悲心,應從生物角度思考「生而為人」的終極意義,因為對大部分生物而言,人類才是最恐怖的生命體、最暴虐的統治主、最無情的掠奪者。這些具有獸性的「獸形人」不但出現在各文化區的遠古神話故事中被神格化,所有文明體也都十分樂意挪用野獸之暴力本質,進行各種「武裝/威嚇/脅迫」搭配「律法/獎勵/利誘」之平衡統治。換句話說,不是只有棲息地消失、被迫關押在動物園的動物或犯罪羈押的惡人是「受刑人」,人類何嘗不是建構了一層層看似文明「風俗/習慣/規範/教條/疆界/主義/防火牆/監視器/社會信用」,骨子裡可能比那些吃飽便心滿意足的禽獸還野蠻,人類將自己羈押在世間法的「我執」中,以「妄」當「真」,孰不知宛若剝開層層洋蔥才發現一無所有,徒黯然淚下矣! 賴九岑 耿晧剛 張騰遠 許尹齡 陳昱凱 圖顥程(Martin Tokár )&孫懿柔 吳秉聖 第七品 棲息地/動物園/國家公園 自大航海時代揭幕,歐洲王公貴族無不以爭相收集奇珍異獸為樂,一七五二年奧地利「維也納動物園」就是以哈布斯堡王朝成立的「皇家動物展覽館」為基礎所設計,一七九四年巴黎也興建了一座以科學與教育用途的動物園,到了一八二八年「倫敦動物園」成立,一八四七年對外開放成功經營、聲名大噪,世界各國才紛紛加入建立動物園行列。這些收納全球各地多樣性生物、具有生殖能力的活標本,被關在樊籠圍籬內收費任人觀賞卻也招致許多批評,現代化動物園除了觀賞用途外,尚具備教育推廣保育多功能特色,當然遊客是主要維持營運的經濟來源。由於人類過往歷史滅絕了全球太多生物、造孽太深,直到約二百年前後保育意識方才抬頭,保護某地不受人類發展與污染傷害漸受世人重視,一八二七年由美國政府出面建立自然保護區「黃石國家公園」,使命便是放育並保護稀有生物、山林與植物,允許以教育、文化和自然親近的理由參訪,不允許任何經濟因素開採。一九三一年英國開放了「溫比思奈德野生動物園」,任由廣大園區動物建立其生態系統。亞洲向來不重視生態保育,隨著城市發展與經濟擴張,以往野生動物棲息地不是開墾殆盡便被夷為平地興建大樓,草原蟲鳴、叢林鳥叫之聲已難在日常都會生活中聽聞,亂傾有毒廢水、掩埋工業廢物層出不窮,國與國之間經濟成長率競爭白熱化,保六保七保八等,廠商沒日沒夜生產製造對自然有害、難以分解的有毒物質,灰濛濛天空與日漸惡化之極端氣候,立再多法案保護、取締、罰款等,人們依舊貪婪地向自然索求無度。地球也許離毀滅很遠、末世審判喊了千年尚未降臨,但若以為動物進入動物園是為了保育動物,廣建國家公園是為了維持生態平衡,卻任憑工廠排放灰煙未曾熄滅、偷放惡水無法止息,那人類遲早還是需要諾亞方舟吧! 蕭聖健 黃可維 孫培懋 潘信華 曾建穎 顏妤庭 第八品 行為暨臨場藝術(Performance & Live Art)/多媒體裝置表演(Multimedia-Installation & Performance) 本屆雙年展場地除了室內外主展場、衛星展與平行展之外,另納入與臺中有地緣關係之場所,首次納入現場行為與聲音藝術範疇,主展場並設有行為錄像放映室推廣。戶外快閃演出地點為臺中市海洋生態館與大安媽祖文化園區二處戶外公共空間,皆為政府花費大筆預算興建、但因複雜因素閒置或延宕的公有設施。其中 斥資約八億元的臺中市海洋生態館工期長達十年,換過四次館名(企鵝館、企鵝暨白海豚生態館、白海豚生態館、海洋生態館)、歷經三任市長,之前雖有廠商進駐但目前呈閒置狀態。十年前行政院院長聲稱「白海豚會轉彎」,導致八個環保團體對國光石化打算在濁水溪口興建輕油裂解廠與工業港不滿,認為會影響瀕臨滅絕的「中華白海豚」(媽祖魚)洄游,呼籲集資買回濕地以免衝擊當地生態,事件猶言在耳,但為了宣導保育不到一百隻的白海豚生態館已人去樓空。距此北方約十五公里的大安媽祖文化園區也充滿爭議,預算約六億五千多萬元,第一期基座工程於二零一四年十月動工,三層樓加蓋一個屋突可眺望臺灣海峽與銀河,總高度為二十三點六公尺,屋頂造型如蓮花座,若加上大神像可達約七十公尺、成為二岸媽祖神像群之首,但媽祖像至今不但沒有著落,其他宗教團體也大加撻伐獨厚特定教派,從規劃、建設動工至今整體園區仍未落成開放,這二處卻成為漢光演習完美偽裝的臨時戰備所,豈不奇哉?媽祖雕像經費來源雖可能朝公益募款興建,照目前進度判斷,完工日期通常只是參考,確切開園時間可能只有天上聖母知道吧! 瓦旦•塢瑪 葉子啓 孫懿柔 傅雅雯+周書毅 鬼丘鬼鏟 林人中 ■ 衛星展 地點:非常廟藝文空間(臺北市) 2020/9/26~2020/11/21 策展人:姚瑞中 參展藝術家:宮保睿、顧廣毅、Meuko! Meuko! & NAXS Corp. 涅所開發 ■ 平行展 「後人間世」 地點:節點藝術空間(臺南市) 2020/10/17~2020/12/14 策展人:陳子澂、黃又文 參展藝術家:張根耀、陳漢聲、何兆南、羅家南、李嘉瑩、林盈潔、劉星佑、彭一航、彭奕軒、冼朗兒、鄧啟耀、曾家偉、王思遨 「變態路徑」 地點:酸屋(新北市) 2020/10/22~2020/11/22 策展人:陳冠穎 參展藝術家:李敏如、吳俊輝、張辰申、陳孝齊、陳俊宇X臺灣行動藝術研究社 「技術變形記」 地點:河南8號(高雄市) 2020/10/23~2021/01/03 策展人:賴曉瑩 參展藝術家:王詠翔、李庭儒、何郁琦、吳柏逵、里柯・格勞普納(Rico GRAUPNER)、林哲志、孫知行、高凡、陳羿君、張致中、張念為、張晶盈、富澤大輔(TOMIZAWA Daisuke)、黃至理、蔡士翔、蔡濟安、謝欣蓉、顏綱、盧昱瑞 「倒置理想動物園:想像人性的終極他者」 地點:水谷藝術(臺北市) 2020/10/24~2020/11/15 策展人:朱峯誼、彭才瑄 參展藝術家:林沛瑩、吳思嶔、姚睿蘭、杜韻飛、張騰遠、阿木司(林建佑、林韋佑、蘇家賢)、瑪麗娜.佛門柯(Marina FOMEN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