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專書連續出版以來,五集總共收錄了五百處以上的公共閒置設施,其中超過一半符合台灣民間謔稱的「蚊子館」,部分案例屬於年久失修的陳年建築、維護不良的歷史建物、荒廢的古蹟,或時空變遷、社會結構改變所產生的閒置小學、裁撤的軍事設施、營運失敗的市場…,而其它嶄新建築卻閒置不用的主因是政治人物亂開選舉支票、政策規劃過度樂觀、忽略城鄉結構改變以及黑金政治後遺症…等,許多案例皆因媒體報導或系列專書批露而陸續被政府列管,有些案例甚至應該列管卻不予列管,足見有關單位在名單掌握上與內部行政舉報系統似有不足之處。近年來主管全國各地公共工程的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已開始逐步對地方政府進行全面清查與活化,並在官網制定民眾舉報系統,舉辦活化績優表揚與補助款扣除機制等措施,因事關人事考績與年度預算編列,導致地方政府尋求較為積極的活化作為,部分案例已獲初步成效,然而某些活化措施似乎值得商榷,在現行「封閉式活化」、「表面式活化」、「消極式活化」的方案下,實質意義的空間活化改善狀況、開發主義思維以及市場經濟導向下所衍生的空間轉型以及土地正義問題依舊值得關注與思量。 面對債留子孫、高齡社會、少子女化及貧富差距加劇的台灣社會,可見的未來將面臨艱困的多重挑戰,弱勢者與年輕人的被剝削感將更形加重。而一棟棟、一區區空蕩蕩的「蚊子館」,則是失能政府送給無權無勢的常民們,最具諷刺意味的巨型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