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最新訊息 / 台灣美術發展1950~2000

台灣美術發展1950~2000


展期: 2006-09-15 ~ 2006-10-10
開幕: 2006-09-15
展場: 北京中國美術館

作为“两岸城市艺术节——城市文化互访系列(台北周)”活动中重要的展览项目,由台北市立美术馆筹组的“台湾美术发展1950?2000”展于2006年9月15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台北市立美术馆自1983年建立以来,即致力于现代与当代艺术的推广,在研究、展览、典藏及教育推广上进行了全方位的建设,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成为台湾地区深具影响力的美术馆。在关注现当代艺术的同时,台北市立美术馆还十分重视对现代美术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和研究,并自2003年始相继策划并举办了“长流——50年代台湾美术发展”、“前卫——60年代台湾美术发展”、“反思——70年代台湾美术发展”、“开新——80年代台湾美术发展”、“立异——90年代台湾美术发展”等特展,这一系列以10年为一单元的学术专题展,大致呈现了20世纪下半叶台湾的美术发展面貌。“台湾美术发展1950?2000”展即是在上述系列特展的基础上,撷精萃华,选择了111位代表性艺术家的121组件作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装置、录影艺术、行为艺术文件记录等,基本勾勒了50年来台湾美术发展的轮廓,以助内地观众简明清晰地宏览宝岛之艺术。 上世纪50年代是台湾地区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性时期,突出的美术现象是民间画会的蓬勃兴起。从内地移居台湾的艺术家和本土的艺术家,在中国画和东洋画两个不同的领域各有发展,并互相影响。60年代是台湾画坛西潮涌动的时期,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等现代流派席卷台湾,尤其是“五月”和“东方”画会,在50年代末期即为现代绘画运动的旗手,积极倡导现代艺术,他们的努力在60年代开花结果,整个画坛以“前卫”的姿态、创新的精神,大胆进行新技巧、新媒材的探索。70年代的台湾画坛弥漫着浓郁的反思气息,乡土意识高涨,艺术家多以乡村生活和底层百姓为创作题材,表达对现实的关怀。70年代的艺术家还以陶土为创作媒材,成为台湾现代陶艺的萌芽,并繁盛于80年代。同时,70年代的摄影家关注土地与人的关系,拍摄了一批经典的深具人文关怀的纪实摄影艺术。如果说60年代的台湾画坛一度视写实主义艺术为洪水猛兽,那么,70年代则在很宽的层面上回归写实艺术,这与乡土情怀有关,与现实关怀有关,当然,还与1976年举办于台湾的美国画家怀斯的作品展览有关。此外,旅居纽约的台湾画家照相写实主义风格的作品等,均为70年代的具象写实画风增添了色彩。80年代的台湾美术沿着两条主线发展,其一是许多留学回台的艺术家,以集体展览的方式,推崇西方抽象艺术。他们多着眼于艺术本体的探索,研究形、色、空间的关系,探讨艺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其二是具象艺术家们倡导“艺术回归生活”,致力于对社会现实和个人精神状态的表现,他们以明确的形象反驳抽象艺术,并表达自身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90年代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大行其道的时代,多元的文化环境给艺术家们的艺术探索提供了各种路径,艺术的舞台因此而异彩纷呈。 如此规模盛大的展事,犹如一本流动、立体的台湾地区艺术断代史,流连于5个展厅之间,我们仿佛徜徉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台湾艺坛,那些精彩的艺术家和优秀的艺术作品串联起来的艺术史,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愉悦抑或冲击,更多的是深彻心底的感动和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