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序之一
長期以來對於書籍總有一份深厚情感,每每逛書店總是流連忘返,望著汗牛充棟的碩大書櫃,攝影區專書不是技術類就是歐美日精美攝影集,台灣攝影書籍相較之下寥寥無幾,且大多是前輩攝影家專輯。由於目前市面上缺乏介紹台灣各類攝影面貌的訪談專書,因此興起了編輯一套攝影訪談輯的想法,希望能透過創作者現身說法,為台灣攝影發展脈絡留下第一手資料。秉持著這份單純想法,以2014年獲得新加坡亞太藝術獎的獎金為基礎,加上幻影堂與學學基金會的贊助款,開始編織起這個規模不小的出版夢。
2015年元月十二日由姚瑞中召開編輯採訪群會議,包括周安曼、曹良賓、周郁齡、吳牧青、王咏琳、林怡秀、王聖閎、汪正翔等人進行攝影創作者推薦。二月十七日召開學術委員會會議,邀請郭力昕、徐文瑞、張美陵、林志明、黃建宏 、王柏偉、張世倫等學者,從推薦名單中票選出受訪名單,調配採訪者後開始分頭進行採訪,因受訪人數眾多,訪談進度遲緩,於是再陸續徵召沈伯丞、 朱貽安、林倩如、沈柏逸、彭若瑩等長期觀察攝影與當代藝術的專家們加入,二年間陸續完成訪談,並商請編輯獨立刊物經驗豐富的章芷珩(小八)分擔主編與美編重任。
經過二年多的實際操作,從約訪、做功課、採訪、聽打、刪減贅文、來回潤稿、配圖,發現成本太高,執行不易,無法以台灣攝影史的架構貫穿,因此2017年暑假審慎評估後改變出版策略,改採半年刊方式操作,預計先出版三期,每期頁數減至四百四十八頁,每本收錄的創作者減至二十一位,名單不按輩份排序、也不採風格歸納或編年體,改採靈活配置老、中、青三代的攝影風格為編輯考量,我亦下認為攝影不僅是視覺媒體產物,更應該是思考的結晶與對話的機器,因此本書英文名稱將Photography(攝影)與Dialogues(對談)合併為PHOTO-LOGUES,期盼這本攝影訪談輯能透過深度對話,讓閱讀者理解創作者的想法,而不僅只停留在表象層次,因為攝影的深刻內涵可穿透表象幻見,其靈魂從不來自炫技,而在於洞見慾念之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