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最新訊息 / 巨視.微觀.多重鏡反─台灣當代藝術特展

巨視.微觀.多重鏡反─台灣當代藝術特展


展期: 2006-03-11 ~ 2006-11-19
開幕: 2006-03-11
展場: 國立台灣美術館

當代藝術反映的是當代歧異並存的時代情境,為了條梳藝術家以巨視/微觀視野所呈現的多重鏡反的時代現象,此展區分為五個主題,展出的平面、立體、空間裝置與互動式數位藝術皆為國立台灣美術館的典藏品,此展是基於國美館典藏所呈現的台灣當代藝術面貌,也是國美館近幾年來在當代領域的典藏成果展。 社會、政治、歷史的批判與反思 1987年台灣正式宣佈解嚴,政治高壓解除,思想檢查鬆綁,所有的禁忌亦成歷史。藝術的表現題材開始主動扣合社會時勢,挑戰過去不可碰觸的議題,向呼應整體脈動的社會、政治、歷史議題全面挺進。視覺藝術對社政情態的揭露,有些以露骨的嘲諷直接反映並批判時政,有些則以抽離性的反思來檢討,內化為與時代環境相扣的辯證思考。一些藝術家亦從台灣的歷史中尋找創作的養分,試圖透過史觀的建立、記錄與再詮釋,檢驗台灣長久以來受政治所箝制的荒謬文化,打開台灣在歷史、文化空間中的深度面向,並在其中揭露自我的人文立場及態度。 尋根與土地的認同辯證 解嚴後國家與區域意識成為文化焦點,對台灣主體意識的追尋是當時穿透台灣文化境況的主軸,促使許多藝術家回歸到本土意符的觀察。一些對社會脈動敏感的藝術家,面對台灣看似紛亂卻充滿生命力的時代情緒,嚐試將個人的鄉土情感提昇為廣闊的文化體驗,他們以具象手法意寫的台灣景觀,煥發出與時代氛圍合拍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有許多藝術家選擇回到記憶底層,從個人的生命歷史與記憶符號中,呈現「自我」相對於「環境」的存在狀態與心像投射,企圖在可見的現實與不可捉摸的時間飄移中,藉由回溯與追尋來肯定自我存在及身分認同的意義。 次文化演繹與消費迷思 解嚴後可以說是視覺藝術挪用大眾文化意符全面擴展創作語彙及視覺意象的年代,創作對各種次文化的「消費行為」,體現在本土俗趣圖碼、傳媒廣告影像、流行商品、消費意識的交混運用;而創作的內容,透過誇飾與讚頌、荒謬與渾沌、炫麗與聳動等各種藝術手法,對政治、社會、文化現象進行諧謔式的反映與批判。面對台灣社會的虛俗化,藝術家對世俗與流行符號的挪用及演譯,也隱然以兩極化的路線發展:一是以藉由台灣消費情態與艷俗文化的符碼,來批判與檢視台灣的文化現象;另一種方式是欣然擁抱全球化時代的消費邏輯及流行浪潮,以玩世的態度悠遊於花團錦簇的當代生活中。 自我觀照與兩性探討 創作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表現藝術家潛藏的自我及生命體驗。藝術家認知與了解自己的方式,除了是一種內在自我經驗的表述,也是對外在社會結構與處境的反映。解嚴後環境的大轉變激化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個人心象的探掘為主體的創作路向,成為反映當代鏡象的一種重要藝術視點。此外,九○年代以後台灣女性意識掘起,台灣藝壇女性觀點與男性觀點的並存與對話,使兩性議題中的「身體」、「慾望」、「性別」、「處境」的探討,在繁花並茂的各家之言中,得到對比及深化的多面向詮譯。 生活鏡像與虛擬寓言 當代是一個科技、訊息、網路與媒體漫流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型態、視覺經驗、溝通模式也都因之發生深刻的變化。科技消弭了空間、時間、地理的距離,改變了人們對一切事物認知的方式,創造了無限的可能性,但也讓人們對生活的感受與存在的真實性產生極度的不確定感,造成夢想烏托邦與現實之間不斷快速擴大的鴻溝。成長於媒體與科技時代的藝術家,他們的生活模式與價值判斷深受消費文明與科技現實的影響,他們的時代辯證與自我追尋,也因之浮現出一種特殊的虛擬異化經驗,在幻像與真實之間,照見當代人的生命處境與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