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窺台灣當代攝影 A Peep Into Contemporary Taiwanese Photography 參展藝術家Artists;陳界仁Chen Chieh-Jen,張乾琦Chang Chien-Chi,陳順築Chen Shun-Chu,洪東祿Hung Tung-Lu,彭弘智Peng Hung Chih,崔廣宇Tsui Kuang-Yu, 吳天章Wu Tien-Chang, 袁廣鳴Yuan Goang-Ming,姚瑞中Yao Jui-Chung 展期Exhibition Duration:2005/11/5~12/17 開幕Opening:3pm-6pm,2005/11/5(Sat.) 地點Venue: Taipei MOMA Gallery Present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British Council Taipei Taipei MOMA Gallery 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252巷19號3樓3/F,No 19, Lane 252,Tun-Hua S. Road Sec. 1,Taipei,Taiwan Tel: 886-2-87713372 Fax: 886-2-87713421 htpg@ms27.hinet.net http://www.taipeimoma.com Tue to Sat ,11am to 7pm(by appointment) 展覽說明 攝影已經成為近年來華人新藝術最普遍的創作媒材,台灣攝影藝術在這波國際藝術潮流中更是脫穎而出。七十年代由於台灣本土意識抬頭,台灣攝影藝術受到本土藝術運動的帶動,作品內容強烈彰顯政治與社會意識。自八十年代解嚴以來,紀錄性攝影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九十年代早期則開始產生新生代實驗藝術,反映當代的新攝影藝術於焉而生。這次展出的九位藝術家影像皆自社會環境中取材,提煉出個人的藝術內容,在政治社會思潮的衝撞下與政治社會議題的喧囂中,各自衍生出不同的藝術變奏曲 展出藝術家 陳界仁,以幾種創作方式探討影像/權力、觀看/被觀看、身體/刑罰、政治/暴力、理性/瘋癲、自我/他者的議題。當我們在審視影像的歷史時,會認識到攝影是如何隨著殖民主義進入邊緣區域。邊緣區域的人與社會,在攝影史中是先成為一個「被攝者」的角色,作為「被觀看」、「被敘述」的沈默的無語者。作為一個邊緣區域的藝術家,他覺得我們要談任何的攝影史前,我們或許需要先思考「被攝影者的歷史」,以及思考「被攝者」的視點為何? 張乾琦,從一九九三年年開始拍攝龍發堂的精神病人開始,他就和這些人「鍊」在一起。他們鍊著吃飯、鍊著洗澡、鍊著餵雞,一條所謂的感情鍊,牽扯著龍發堂七百多個人的喜怒哀樂。然而,我們每個人身上不也都有好幾條無形的感情線,左右我們的七情六慾? 陳順築,以肖像攝影的手法,在日常生活的鏡頭中,凝住對象:正面或背面的平視角度,人類頂天立地的畫面構成,肢體抽離的情緒的鏡像,以及就地取材的背景,不停的隨著生活節奏,即興或去營造攝影機會,對澎湖和台北兩個家,在來自原鄉本體取樣的血緣認同和都會情感經驗的兩端,交叉記錄人物在不同時序與空間的排列組合。無數照片的累積,不僅集合個人內聚的情感和現世情結,也隨著時空持續的變化,人物複製了無數個符號般多義的角色,透過肖像在環境內具體裝量的介入現實,努力拼湊一個看似影像結構的家庭日記,但整體客觀面貌卻回應出,彷如某種群體集會遊行的積極象徵。 洪東祿,電腦聲音是現在年輕世代的自然聲,電子音樂的速度,使人與生活失速,被定格。他認為他的國家總是混音的狀態中,在中西文化交雜孕育出的藝術是混雜的。像是失速定格,生活充滿失速,被定格了,遊戲機的主角跳出螢幕在失速節奏中,一格一格的被定格。使人們更接近神話,因此可以自造神話。他的聖像是新世代的仙境,他在影像中擬像出愉悅的不安,E世代的人是失速的。Cyber是九十年代重要的字,電腦超時空cyberspace由電腦網路(internet)和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所共同建構的第四度空間,全世界有無數的人大半的時間都活在這裡面。Cyborg 是身體植入電腦晶片或經過科技改良的未來人類,人機和體,人被科技保護,而在享受便利的同時卻忘了速度正在自己身邊滑過。 彭弘智,皮毛和衣服到底是皮相(appearance)還是真實(reality)?當然,我們可以用定義來釐清這個問題。但是,在我們的時代,問題更在於皮相和真實已經很難分別。我們生活在一個媒介化的世界中,真實透過再現而變成真實,一切真實被擬像化、虛擬化。影響所及,傳統藝術中裸體的真實性便開始產生動搖,赤裸的身體透過藝術的再現機制,直接暴露出來的,是多重符號堆積起來的、「看不見的」衣服。因此,狗有沒有穿衣服,便不再只是衣服的定義問題,而是我們真實世界的曖昧問題。 崔廣宇,「捷徑」的意義不單是尋求執行作品的方式與過程,它也代表著作品在呈現時對於觀眾以及社會的一種示範,或者乾脆說這是一個尋求僥倖的方法與實驗。這個概念廣泛地涵蓋在過去幾年的創作中,2001-2002年的「十八銅人.穿透」系列作品中,一連串關於超能力的實驗印證了這些尋求穿越現實的捷徑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有效程度,在2002-2005年的「表皮生活圈」系列,同樣的概念被轉換為快速滲透不同生活圈的特殊技巧,並且將生物學中的「擬態」,透過不斷依環境而改變外表樣態的行為實踐來暗示過分依賴表面價值的環境描述與嘲諷。 吳天章,透過影像與文字的鋪設揭開人類潛意識的幽黯心靈,他虛擬一個「台北異人館」和「濟公活佛」的世紀對話,在電腦(數位)合成影像與道教(術士)勸誡文中得辯證中,「今生」彷彿在生命的時空與「前世」取得重逢與邂逅的機會。他以結合數位影像合成和修改視效,傳統攝影和文學,甚至機械裝置,探索人類的的身體與記憶,融入我民族關於「魂」「魄」的生命信仰,發展出「曖昧性」的特殊美學,為台灣當代藝術加入了一股反思的美學力量。 袁廣鳴,作品「城市失格」意為「失去一個做城市的資格」。「失格」為影片剪接的術語,失格現象會使影片的播放有「延遲」、「停頓」及不順暢現象。「失格」除了失去資格之意外另有技術層面上之意:「並未對原始的資料進行完整的再現」。他以拍攝台北鬧區西門町的俯瞰圖,同一個景,前後三個月拍攝下近三百多張的底片,利用每一張沒有人車的局部再經由電腦像是拼圖一般完成一張完全看不出破綻的傳統攝影作品,一張繁榮的市區、午後的光線、沒有一輛車或人,甚至連停放的車輛都沒有,但是店面卻是開著的,一張徹底寂靜卻又似乎正常運作的城市。 姚瑞中,作品鎖定「歷史追擊」與「政治批判」兩個主要方向,以某種方式觸及當下的事件,「台灣VS中國」的歷史/政治/生存議題,是他的原始出發點。「反攻大陸」,內容是一個計劃性的身體行動,一批偽史性格的圖像紀錄,以及一個寓言性的物體/空間裝置。由作者的身體行動和後製作的影像紀錄所構成的「行動篇」單元,比照前「領土測量—反國土佔領」系列的表現概念;他想繼續透過一種後英雄主義的個人行動(有些荒誕不經和玩世不恭的),來披露新世代青年對於本土歷史和政治現實兩難認同,甚至於「不屑」的一種抗拒態度。